谏官又称言官或垣官,职在讽议左右,以匡人君,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,审核诏令章奏。</p>
这一群体,在明朝可谓是达到了巅峰。</p>
按照明制,这个群体总人数一般保持在二百人左右,为历代之最!</p>
明代的皇帝从制度上赋予了言官广泛而重大的职权。</p>
如规谏皇帝、左右言路、弹劾百官、按察地方等,大凡从朝中到地方的各级衙门。</p>
从皇帝到百官、从国家大事到民生,都在言官的监察和言事范围之内。</p>
所以,明代言官身份独特,职权特殊,对于朝野上下都能起到震慑作用。</p>
只可惜,在明代中后期的时候,言官的性质发生了极大的改变。</p>
各种言官冒死上谏,以挨廷杖为荣,被处死,还能流芳百世……</p>
这不是畸形了吗?</p>
庆忌不得不引以为戒。</p>
毕竟言官的职权过于特殊,风闻奏事,捕风捉影,鸡毛蒜皮的事情都会报告到国君的跟前,岂不是让庆忌忙死?</p>
难道,庆忌非要给自己找罪受吗?</p>
他又不是受虐狂!</p>
“善。”</p>
庆忌坐于陛台之上,挥了挥手道:“设立敢谏之鼓、诽谤之木事宜,不必再议!”</p>
“为人君者,当善于纳谏,从善如流。寡人朝中有如此之多的贤臣,稷下学宫亦有数千士子敢言直谏,寡人何愁言路被堵塞?”</p>
闻言,群臣都不禁纷纷下跪,高呼道:“大王明鉴!大王万年!”</p>
但是,治粟内史曾点,并不打算放过庆忌。</p>
“大王,臣以为,敢谏之鼓与诽谤之木可以不设立。然,大王身边,朝中应该有诤臣,即谏言之官!”</p>
曾点显然是有备而来,手持牙笏,朝着庆忌躬身作揖后,朗声道:“凡择诤臣,当以三事为先:其一不爱富贵,次则重惜名节,次则晓知治体!”</p>
“为诤臣者,必国而忘家,忠而忘身之士!”</p>
“臣附议!”</p>
“臣等附议!”</p>
诸如孔丘、冉耕、子路等儒家学派出身的大臣,都纷纷下跪,请求庆忌设立“诤臣”。</p>
所谓的诤臣,其实跟言官是一模一样。</p>
在晏婴给庆忌所上的奏疏中,也提出来,要设立“诤臣”,以在国君身边进谏言,以使国君明辨是非、曲直、得失,然后改正……</p>
出发点是好的,只是庆忌如何能答应?</p>
按照曾点的说法,这诤臣的挑选标准,可谓是十分苛刻的。</p>
诤臣必须正派刚直,介直敢言,而不患得患失,爱身固禄。</p>
再次,具有突出的学识才干,既通晓朝廷各方政务,洞悉利弊动态,又能博涉古今,引鉴前史。</p>
除此之外,还须具备一定的仕途经历,历练稳重。</p>
对于年龄、出身以及文章、词辩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具体的要求……</p>
总而言之,品行、才识不可缺失。</p>
能当上诤臣(言官)的,都是一群要名不要命的狠角色,譬如魏征、海瑞这些千古名臣。</p>
庆忌能设立“诤臣”,来纠正自己或者是后世君王的得失吗?</p>
未尝不可。</p>
只是,这让一向心高气傲的庆忌,略有不满。</p>
比起这一诤臣言官制度,庆忌宁愿设立敢谏之鼓,以及诽谤之木。</p>
为何?</p>
“敢谏之鼓”与“诽谤之木”,形式不同,功能则一。</p>
“谏鼓”、“谤木”均是尧舜建立的与民众沟通的渠道。</p>